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> 长寿资讯 >> 长寿资讯 >> 今日长寿 >> 正文

海棠镇:高温下的忙碌 天然气生产厂区现场见闻

我要评论 来源:长寿新闻网  2014/8/8 10:53:26   浏览次数:
[导读]:8月5日,室外气温逼近40℃,海棠镇石桥坝的西油重庆净化总厂引进分厂里,数百名身穿红色外套的天然气净化工人头顶烈日,浑汗如雨,正在开展一年中最艰苦的大修作业。

      长寿新闻网  记者  杨娟   通讯员  雷中勇

      小暑大暑,天蒸地煮。8月5日,室外气温逼近40℃,海棠镇石桥坝的西油重庆净化总厂引进分厂里,数百名身穿红色外套的天然气净化工人头顶烈日,浑汗如雨,正在开展一年中最艰苦的大修作业。

      记者刚走进生产厂区,就看到门口挂满了“战高温斗酷暑全力以赴、安全优质完成大修任务”等红色条幅,在条幅左侧,氮气填充装置仍在高速运作。

      “其余的净化天然气装置已经停产了。”工作人员黄诗鸿告诉记者,引进分厂是川渝地区天然气处理量最大的生产厂区,现有三套天然气净化装置,日处理天然气总量分别为400万方、200万方、80万方。主要对西南地区上游气矿输送来的天然气进行预处理,经过脱硫、脱水等工艺后,再将合格的天然气输往下游集气站,集气站再将优质、安全的天然气统一输送到市民家里。

      为了防止因设备老化影响天然气净化质量,造成生产安全事故,引进分厂除了加强日常保养和维修以外,每年夏季都会开展一个月的大修。

      为什么要选在夏季气温最高的时候检修?记者有些好奇。

      “夏天用气比冬天少,我们正好抓紧时间检修,保障用气高峰气量充足、安全。”该厂工段副主任文欣说,气温越高,天然气需求量越少。大修期间,工人们不仅要拆卸装置,进行改装,还要钻进高达数十米的脱硫吸收塔和MDEA再生塔,清洗塔盘、复阀、塔壁、浆液槽。

      记者在大修现场看到,满眼尽是工人们身着红色、蓝色工作服的身影。他们有的趴在装置壁上,咬牙拧螺丝;有的穿梭在装置的通道间,把拆卸下来的旧材料运输到其他地方;有的正对各装置的气体含量进行登记;有的臂间戴着“属地监督”的牌子,在各装置间来回奔跑;还有的满身布满黑灰,从装置里爬出来……

      行走中,一只拿着手电筒的手从一座TEG吸收塔的入孔里冒出来,着实把记者吓了一跳。定睛一看,原来是技术员蒋宇刚检修完塔里的冲洗情况,正打算出来。入孔直径大约60厘米,是这个吸收塔底部唯一的通道。蒋宇横躺着身子,艰难地从里面挪出来,蓝色的入塔专用衣布满了黑色的污渍,黑灰遍布脸颊,看起来就像“大黑猫”。

      “里面特别闷。”蒋宇告诉记者,虽然此时塔内H2S含量已经小于规定值了,但这套吸收塔大约10米,常年密闭,因此,人呆在里面,就像蒸笼里的包子。

      这一点,钻塔清洗的操作工人更是深有体会。此次大修,生产1班任务最重,因为他们要清洗和检修的,是400万方的净化装置。1班班长罗小林告诉记者,这套装置高达30米,内有塔盘30层,8名钻塔工人大约要轮换清洗两天两夜。

      “虽然闷,但咬咬牙就过了。”罗小林说,每次进塔清洗,最困难的是清除塔底的沉降物、再生塔的高温污垢。塔底有7厘米厚的沉降物,鞋踩在上面会陷下去。要清理沉降物,必须用铲子铲、用刷子刷,用水冲洗。而再生塔形成的高温污垢附在塔壁上,清理难度非常大,工人们只能赤手用灰刀刮、用刷子或者钢丝球刷。

      11点30分,记者在临时救护区域,见到了刚从出塔工人张懿,他撕开一块创可贴,贴在被污水浸得泛白的脚上。张懿是4班工人,他的脚部不幸被烫伤,伤口还没有愈合,便投身到了大修当中。由于顶层的水顺流而下,在底部清洗的张懿被淋成了“水人”。此时,他也分不清,身上到底是污水还是汗水……

扫一扫,用手机看资讯!

用微信扫描还可以

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

分享到:
用户名: 密码: 匿名 注册 忘记密码

注意:遵守《互联网资讯信息服务管理规定》,广告性质的评论会被删除,相关违规ID会被永久封杀。

验证码: 看不清楚,点此刷新! 查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