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> 长寿资讯 >> 长寿资讯 >> 今日长寿 >> 正文

长寿区让软文化变成“硬脊梁”

我要评论 来源:重庆日报  2014/8/3 14:51:13   浏览次数:
[导读]:长寿区一改“先经济后文化”的做法,让文化浸入民生、融入产业,使文化成为提质民生、促进经济发展的助推器。
      把文化移向前台,与民生和经济大戏同步上演。长寿区一改“先经济后文化”的做法,让文化浸入民生、融入产业,使文化成为提质民生、促进经济发展的助推器。

  以“喂文化”“种文化”改善民生

  7月29日9时,长寿区图书馆,长寿经开区的工人宋成正在二楼选书。“这两天休假,来这里坐坐,书挺多的,环境也不错,看书纳凉两相宜。”宋成笑着说。

  同一时间,距离长寿城区20公里的长寿区龙河镇龙河村,年轻的村支书张昭源正在该村农家书屋里,带着留守儿童们观看刚下载的电影《疯狂原始人2》。“我们把农家书屋与关爱留守儿童结合起来,寒暑假和节假日陪他们在此看书看电影,还给他们辅导学习,最多的时候有10多个孩子。村里的农家书屋,成了这群孩子的成长驿站。”

  这两个场景,是长寿区文化惠民的一个缩影。

  长寿区文广新局局长林家义说,“图书馆、文化馆、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资源、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好之后,如何真正发挥其作用,是兑现文化惠民的重要内容。今年上半年我们专门就此进行调研,然后决定"喂文化"”。

  林家义以农家书屋为例打了一个比方:书籍好比是营养丰富的食粮,但若束之高阁,与群众存在距离,易被闲置。长寿此时正在做的事情是,将这份“食粮”从“高阁”上取下来,放到群众的眼旁、嘴边,让大家一睁眼就能看到、一张嘴就能吃到,与此同时,还在“食粮”上涂点“蜂蜜”,增强吸引力,让群众闻香而爱、争相食之。

  在这种“喂文化”理念的指导下,长寿区目前正在对全区223个农家书屋进行调整,把以前大部分设在村(居)委会办公地点的书屋,搬到人流量大的广场、医疗点、健身点、景点,让书籍与群众如影随形。

  “为了更好以文惠民,除了"喂文化",我们还在"种文化"。”林家义介绍,繁荣文化,关键是人才。长寿通过培训文化骨干人才,并要求他们回到镇、村之后,深入群众、带动群众,以一带十、以十带百、以百带千。一时间,长寿区的舞蹈、唱歌、摄影等文化活动参与者众,规模迅速壮大。

  文化成为产业发展的助推器

  长寿区还深挖文脉资源,以文化提速产业发展。“我们的每一项旅游开发,都不是单就山水做文章,而是充分融入文化因子,标注文化符号,让文化成为旅游的灵魂,让旅游成为文化的载体,我们每一项工作的背后都有文化的影子。”长寿区旅游局局长张恩楷如是说。

  在长寿湖景区,区旅游局用文化为山水注入灵魂:在西岸片区,第一个景点就是“百寿园”,这里汇集了历朝历代帝王、名家所写的“寿”字,让游客一进景区首先感受到不单是山水之美,更有寿文化之底蕴;在寿岛,正在建设“百岁园”,以100余尊对寿文化作出杰出贡献的先贤塑像,展示全世界的寿文化渊源,同时布局“知寿”、“修寿”、“享寿”、“悟寿”四个区域,形成独特的“寿”文化景观。

  相关人士介绍,为加深文旅结合、以文化提速产业发展,该区文化、旅游的规划和建设实行一盘棋,核心价值也一体化,以“寿文化”为内涵,建设“寿山、寿城、寿岛、寿井”;以长寿湖红色文化为内涵,建设“红色长寿湖”革命传统教育基地;以工业文化为核心,延伸“炼丹文化”、“钢铁文化”、“水电文化”、“化工文化”内涵,提升全区工业文明,而在建设沙田柚种植园区、现代农业园区、畜牧园区时,则推动乡村文化的参与。

  正是得益于文化支撑、文旅结合,目前长寿湖、长寿古镇双双跻身国家4A级景区,在今年5月第七届中国长江三峡文化旅游节上,全市两个最大的旅游文化项目双双落户长寿。

扫一扫,用手机看资讯!

用微信扫描还可以

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

分享到:
用户名: 密码: 匿名 注册 忘记密码

注意:遵守《互联网资讯信息服务管理规定》,广告性质的评论会被删除,相关违规ID会被永久封杀。

验证码: 看不清楚,点此刷新! 查看评论